Search

在路上 👣👣👣👣👣
~~電影《游牧人生》觀後

悲傷、凝重、勇敢、絕美...

  • Share this:

在路上 👣👣👣👣👣
~~電影《游牧人生》觀後

悲傷、凝重、勇敢、絕美,週末午後,我的心跟著《游牧人生》,踏上一趟超乎想像的另類公路之旅。

電影勾起的情緒太複雜,以至於當最後主角駕著露營車緩緩駛向遠方,直至變成小小白點,音樂漸強燈光漸亮,我還坐在位子上調整呼吸整理心情,目光怎麼也離不開片尾字幕導演的一段話。

「 獻給那些不得不離開的人....,我們路上見。」

不得不離開的人。

指的是片中主述2008年美國次貸風暴中,淪為華爾街金錢遊戲刀爼上的無辜魚肉,失去房子、破產潦倒,被迫以車為家的新一代遊牧人?是以此片勇奪奧斯卡六項提名卻不得在中國上映,身份猶在美籍或華裔之間糾纏的導演,隱諱暗喻的這一代海外中國人?

可能都是。不論政治體制導致的逃離和自我流放,或遭資本主義擠壓剝奪墮入下層、游離邊緣,這部被歸為紀實類的電影,一開始便因現實世界美中兩大強權的對峙架構,以及We are the 99%運動的大背景設定,縱使影片沒有丁點聲嘶力竭的吶喊與控訴,若有似無的觸碰和想像已足以讓它受到高度關注,無聲勝有聲。

不過等到觀影結束,一種「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 」的轉折和撼動,更盤踞心頭。感覺導演透過影片訴說的,不單是特定時空特定事件的「不得不」,而是穿透世事紅塵,直探每個行走人生的靈魂,處在傷與痛、苦與悲、徬徨與失落的當下,選擇留下或離去,面對或逃避,咬牙苦撐還是放過自己,各在內心掙扎衝突的「不得不」。

甚且,導演刻意安排真實世界的流浪者入戲,和片中男女主角飾演的流浪者交織構成一幅遊牧者群相,其中我們看到也不禁提問,選擇離開是逃避?還是其實更勇敢?留下來代表面對抑或另一種安全的躲藏?

因罹癌掉髮總是包著頭巾的史汪奇是真實人物。外人看這位老太太「不得不」獨自上路的理由,是孑然一身無依無靠,但由她口中描繪出一幕幕烙印腦海,想在僅剩不多的日子裡重溫和心愛丈夫生前遊歷的美景,感覺卻是內心飽滿愛戀的積極證據。

鮑伯威爾斯在現實美國裡是遊牧族群眼中的傳奇。他號召的年度浪人會,聚集成千上百以車為家的流浪者圍著沙漠篝火相互取暖,藉著短暫相遇獲得繼續走下去的勇氣。傳奇背後原來是喪子之痛的悲傷故事,被撞離人生軌道、不想再承受任何終點告別的他,卻在無數個萍水相逢中成為鼓舞他人的勇者。

影片一開始,把寒嗆家當和破碎人生一股腦塞進後車廂,彷彿要急急逃離什麼,由法蘭西斯麥朵曼飾演的主角芬恩,何嘗不是。

看似失業外加喪夫雙重打擊壓垮了她,淪為隨處漂泊打零工,退到世界邊緣的homeless。但另一個截然不同的敘事,在芬恩妹妹苦求姐姐搬來同住遭拒的說法裡,芬恩才是向來勇敢誠實面對自我和困境的人。而芬恩自認「不是homeless,只是houseless」,把極少數珍愛物件帶著以車為家,或者也意味她逃離的只是夢碎的美國生活,命運磨難反倒促使她嘗試另一種更簡單更純粹更接近本真的依歸,於天地間棲息、與自然同呼吸,不是逃離過去或未來,而是更專注體驗當下、追尋自我。

一部電影,擁有如此豐富深刻可供多角度感受擷取的內涵,還沒說趙婷鏡頭下多是獨立不依附、令人鼓舞的勇敢女性。若只是過度凸顯政治意義而掩蓋影片本身綻放的人文關懷和思想光采,只怕太不公平。(蘋果日報專欄)

#游牧人生
#奧斯卡金像獎最佳電影
#導演趙婷
#孤獨世代
#勇敢上路
#路上有你有我


Tags:

About author
not provided